美食頻道
許來利的妻子展示剛出鍋的鹵肉。記者 陳東明 攝
在中站區(qū),一間不算起眼的鹵肉店前經(jīng)常排著長隊?諝庵袕浡臐庥羧庀,是老末鹵肉最鮮明的招牌——這道入選焦作市第七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美味,已在傳承人許來利手中飄香40多年,從煤礦工人的餐桌滋味,熬成了焦作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鮮活注腳。
一鹵匠心:從“糊口手藝”到非遺技藝
1983年,為貼補家用,曾在家務農(nóng)的許來利(人稱“老末”)試著支起鹵鍋。那時的中站區(qū)是煤礦聚集區(qū),礦工們偏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鹵肉成了街頭巷尾的“剛需”。但初做的鹵肉要么寡淡,要么生膩,不服輸?shù)脑S來利暗下決心:“鹵肉不是簡單煮熟,這里面有大學問!
此后,許來利一頭扎進鹵鍋旁的方寸天地。為選好料,他每天去屠宰場挑新鮮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料是根基”;為控火候,他趴在鍋邊連做3個月實驗,記錄下“起火快、中火慢、尾火燉”的獨門心法,還摸索出隨四季調(diào)整火候的規(guī)律;為配好料,他走訪老中醫(yī)、查閱食療典籍,將道口燒雞、德州扒雞等技藝精華融入其中,最終定下30余種中草藥與香料的配方,砂仁、肉桂等藥材的加入,讓鹵肉既增香又添滋補功效。
“三大核心技術——選料精、火候準、配方獨,缺一不可。”許來利說,這是老末鹵肉肥而不膩、軟嫩香糯的秘訣,也是他從不在工藝上投機取巧的堅守。為了保證質(zhì)量,他每天選購新鮮豬肉,浸泡一晚去除血水,第二天5時開始清洗,8時開始鹵煮4個小時!爱斕斓柠u肉當天賣完,不隔夜。只有踏踏實實做,才對得起食客,對得起招牌!痹S來利說。
一味傳承:從礦區(qū)滋味到文化符號
“老末”之名,藏著許來利的自謙。1993年,有熟客提議給小有名氣的鹵肉店掛塊招牌,有人建議叫“天下第一肉”,他連連擺手:“我排行老九,就叫老末吧,從最后一名做起,才能一直進步!
這分謙遜里,藏著對味道的敬畏,也讓鹵香越飄越遠。起初,小店主要服務周邊礦工,煤爐邊的一碗鹵肉配白酒,是辛勞后的慰藉;煤礦停產(chǎn)了,熟客們?nèi)詭е率晨蛯,洛陽、新鄉(xiāng)的食客專程驅(qū)車前來品嘗,遠在海南、廣州工作的焦作人更是叮囑家人離焦時必帶一些,“吃的是肉香,解的是鄉(xiāng)愁”。記者采訪時,旁邊一男子正陪著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就餐。這位90多歲的老人是老末鹵肉的老食客!袄先思颐啃瞧趤韮纱危状虿粍!痹S來利說。
2021年,老末鹵肉店獲評焦作市特色美食門店;2022年10月,其制作技藝入選焦作市第七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焦作傳統(tǒng)鹵肉文化的代表之一。從街頭小吃到非遺技藝,老末鹵肉承載的不僅是滋味,更是一代礦區(qū)人的生活記憶,是焦作飲食文化里鮮、香、誠的鮮活注腳。
一分堅守:讓老味道走向新未來
如今,許來利的鹵鍋仍每天冒著熱氣,他堅持每天采購新鮮豬肉、手工下料、定量制作,“寧少勿濫,不能砸了招牌”。為抵制假冒產(chǎn)品,他早在2001年就注冊了“老末”商標,還設計了專屬標識的包裝袋,“目前就中站區(qū)一家店,沒開分店,怕失了原味”。
談及未來,這位守了40多年鹵鍋的手藝人眼里有光:“想把工藝再打磨打磨,搞點真空包裝,讓老末鹵肉走出焦作,讓更多人嘗嘗咱焦作的‘非遺味’!
一鍋老湯,熬煮四十余載;一味匠心,傳承的不只是鹵肉技藝,更是手藝人對品質(zhì)的堅守、對文化的擔當。老末鹵肉的香,正從巷陌深處飄向更遠的地方,讓非遺的滋味在時光里愈發(fā)醇厚。
(記者 陳東明)
![]() |
![]() |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許來利的妻子展示剛出鍋的鹵肉。記者 陳東明 攝
在中站區(qū),一間不算起眼的鹵肉店前經(jīng)常排著長隊?諝庵袕浡臐庥羧庀悖抢夏u肉最鮮明的招牌——這道入選焦作市第七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美味,已在傳承人許來利手中飄香40多年,從煤礦工人的餐桌滋味,熬成了焦作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鮮活注腳。
一鹵匠心:從“糊口手藝”到非遺技藝
1983年,為貼補家用,曾在家務農(nóng)的許來利(人稱“老末”)試著支起鹵鍋。那時的中站區(qū)是煤礦聚集區(qū),礦工們偏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鹵肉成了街頭巷尾的“剛需”。但初做的鹵肉要么寡淡,要么生膩,不服輸?shù)脑S來利暗下決心:“鹵肉不是簡單煮熟,這里面有大學問!
此后,許來利一頭扎進鹵鍋旁的方寸天地。為選好料,他每天去屠宰場挑新鮮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料是根基”;為控火候,他趴在鍋邊連做3個月實驗,記錄下“起火快、中火慢、尾火燉”的獨門心法,還摸索出隨四季調(diào)整火候的規(guī)律;為配好料,他走訪老中醫(yī)、查閱食療典籍,將道口燒雞、德州扒雞等技藝精華融入其中,最終定下30余種中草藥與香料的配方,砂仁、肉桂等藥材的加入,讓鹵肉既增香又添滋補功效。
“三大核心技術——選料精、火候準、配方獨,缺一不可!痹S來利說,這是老末鹵肉肥而不膩、軟嫩香糯的秘訣,也是他從不在工藝上投機取巧的堅守。為了保證質(zhì)量,他每天選購新鮮豬肉,浸泡一晚去除血水,第二天5時開始清洗,8時開始鹵煮4個小時!爱斕斓柠u肉當天賣完,不隔夜。只有踏踏實實做,才對得起食客,對得起招牌。”許來利說。
一味傳承:從礦區(qū)滋味到文化符號
“老末”之名,藏著許來利的自謙。1993年,有熟客提議給小有名氣的鹵肉店掛塊招牌,有人建議叫“天下第一肉”,他連連擺手:“我排行老九,就叫老末吧,從最后一名做起,才能一直進步!
這分謙遜里,藏著對味道的敬畏,也讓鹵香越飄越遠。起初,小店主要服務周邊礦工,煤爐邊的一碗鹵肉配白酒,是辛勞后的慰藉;煤礦停產(chǎn)了,熟客們?nèi)詭е率晨蛯,洛陽、新鄉(xiāng)的食客專程驅(qū)車前來品嘗,遠在海南、廣州工作的焦作人更是叮囑家人離焦時必帶一些,“吃的是肉香,解的是鄉(xiāng)愁”。記者采訪時,旁邊一男子正陪著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就餐。這位90多歲的老人是老末鹵肉的老食客!袄先思颐啃瞧趤韮纱,雷打不動!痹S來利說。
2021年,老末鹵肉店獲評焦作市特色美食門店;2022年10月,其制作技藝入選焦作市第七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焦作傳統(tǒng)鹵肉文化的代表之一。從街頭小吃到非遺技藝,老末鹵肉承載的不僅是滋味,更是一代礦區(qū)人的生活記憶,是焦作飲食文化里鮮、香、誠的鮮活注腳。
一分堅守:讓老味道走向新未來
如今,許來利的鹵鍋仍每天冒著熱氣,他堅持每天采購新鮮豬肉、手工下料、定量制作,“寧少勿濫,不能砸了招牌”。為抵制假冒產(chǎn)品,他早在2001年就注冊了“老末”商標,還設計了專屬標識的包裝袋,“目前就中站區(qū)一家店,沒開分店,怕失了原味”。
談及未來,這位守了40多年鹵鍋的手藝人眼里有光:“想把工藝再打磨打磨,搞點真空包裝,讓老末鹵肉走出焦作,讓更多人嘗嘗咱焦作的‘非遺味’!
一鍋老湯,熬煮四十余載;一味匠心,傳承的不只是鹵肉技藝,更是手藝人對品質(zhì)的堅守、對文化的擔當。老末鹵肉的香,正從巷陌深處飄向更遠的地方,讓非遺的滋味在時光里愈發(fā)醇厚。
(記者 陳東明)
![]() |
|
![]()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