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和韩国理论片看看_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月_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_日a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qū)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歷史名人 > 正文

經典山陽

學士薛所蘊情系懷川
□董沁生
更新時間:2025/8/15 11:13:07    來源:焦作晚報

  薛所蘊(1600年~1667年),字子展,明懷慶府孟縣(今孟州)人,明末清初教育家、文學家,“中州詩壇”領軍人物。其17歲中秀才,鄉(xiāng)試中舉后授山西省襄陵縣(今襄汾縣)知縣,因政績突出,崇禎帝親自召見,任其為翰林院檢討、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其曾一度歸降大順政權,后又歸順清朝政府,深受重用,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弘文院學士、禮部右侍郎轉左侍郎、資政大夫等職;剜l(xiāng)省親及辭官還鄉(xiāng)之后,他捐資修建余濟河。他一生愛好詩文,著作頗豐,有《澹友軒文集》、正續(xù)《槨庵詩集》等書卷流行于世。

  滿腹珠璣 仕途順暢

  薛所蘊世居孟縣城北五緱村,自幼聰明穎悟,四五歲時就喜讀《四書》《五經》等書!睹峡h志》載其:“嘗讀書太行之竹塢,自號行塢,生而夙慧,比長,好學不倦,事親以孝聞!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薛所蘊考中秀才,后鄉(xiāng)試中舉;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及第,遠赴山西省襄陵縣任知縣。襄陵是個千年古縣,為晉襄公陵墓所在地,西漢始置襄陵縣。在知縣任上,薛所蘊恪盡職守,勵精圖治,倡廉潔、保平安、興教育,“操守嚴潔,俸薪外一介不茍取”。1630年,薛所蘊為防范流寇擾城襲民,招募兵丁千余名,備戰(zhàn)訓練,且親率人馬英勇作戰(zhàn),成功擊潰流寇近2000名,誓保城固民安,倍受百姓信任與好評。他還高度重視當地文化教育,開辦學校,培育英才,重修靈光寺并立碑記載!断辶昕h志》載:“靈光寺始建于金皇統(tǒng)年間,由平陽府尹楊伯雄撰寫記文,后由知縣薛所蘊重修,并立有碑文!

  崇禎六年(1633年),由于政績突出,崇禎帝親自召見薛所蘊,見其行為舉止端正得體、學富五車,便任命為翰林院檢討。臨行前,襄陵百姓難舍難分,熱淚相送。史載:“勤于為政,逾年大治,暨去任,士民建祠,肖像以祀!

  薛所蘊任翰林院檢討時,先后兩次主持禮部會試的錄取工作,均能堅持原則,廣招人才,公平公正,任人唯賢,后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等職,可謂仕途順暢,前途無量。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事變”。在這種變化無常的局勢中,薛所蘊歸降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仍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號召諸生,令多作文字,以待李闖幸學”。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軍攻陷北平,大順政權垮臺,薛所蘊降清。經太師范文程舉薦,恢復其明朝官職;次年升為國子監(jiān)祭酒,主要負責教育漢滿大臣子弟,并開設八旗教習,訓導諸生。

  面對清軍入關與李自成部敗逃后動蕩不安的復雜社會局面,薛所蘊憂國憂民,出謀劃策,建議朝廷“招其卒,收其眾,以紓民難”。順治帝予以采納,馬上招撫改編李際遇、劉洪起等農民起義軍將領,并授予職銜,“將見千里中原,可坐而定”。為保國泰民安,薛所蘊盡顯忠誠,他不畏艱險,親自赴河南說服李際遇的弟弟二撓頭及其部將張陽、劉繼漢等解兵歸服。但清朝統(tǒng)治者歧視漢官,尤其降清人員,譏諷為“貳臣”,薛所蘊一時郁郁不得志,因多招幾名學生,就受到降級處分。更令其氣憤的是,總兵任珍部下有不法行為,順治帝便遷怒于任珍,要將其處死。眾多漢官不服,爭相進諫,直言免死,這更讓順治帝惱怒,懷疑他們“鬻獄”(意為受財枉法、結黨營私),于是當即決意治罪群臣。關鍵時刻,薛所蘊挺身而出,肝膽相照,仗義直言,終促使順治帝迷途知返,看清形勢,不僅赦免眾臣無罪,還免任珍一死。

  故鄉(xiāng)情深 疏河造橋

  清順治四年(1647年),薛所蘊回鄉(xiāng)省親,聞聽地跨孟縣、河內(今沁陽)、濟源,且主要用于孟縣灌溉的余濟河多年失修、河渠淤塞,便決心疏浚河道,造福鄉(xiāng)鄰。為此,他專赴河內柏香鎮(zhèn)拜訪姻親楊挺生。

  柏香鎮(zhèn)與濟源相鄰,楊挺生是原寧夏巡撫、河內名紳楊嗣修之子,其父因捐資修建河內縣城和柏香鎮(zhèn)“善建城”而聞名。楊挺生喜交士人、有政聲,曾任推官,暮年居鄉(xiāng)。因此,薛所蘊特邀楊挺生一起查看位于濟源、河內的余濟河及上游主要水源永利渠,準備從源頭上下功夫進行治理。之后,薛所蘊又親自拜訪原通政使段國璋、原監(jiān)察御史周維新,得到贊同后,立馬組織濟源、河內、孟縣相關人員共同研制疏河計劃,由孟縣負責提交疏浚余濟河方案。經懷慶府批準后,于1647年6月6日正式動工疏河。為保障疏河資金,帶動當地名紳富豪捐資修河,薛所蘊親自帶頭捐贈白銀200兩,修建河渠大橋,上設渡漕,保障了余濟河疏浚工程順利完工,可灌溉河內南部和孟縣北部大多良田。

  清順治七年(1650年),薛所蘊調往順天府任府丞,次年晉太仆寺卿,后又改詹事府詹事,升禮部右侍郎,仍兼學士,后轉左侍郎,晉階資政大夫。

  1657年,薛所蘊辭官還鄉(xiāng),依舊關心余濟河的運轉情況,并與時任孟縣知縣劉木普一起制訂修河計劃,全面整修,保障暢通,充分發(fā)揮余濟河的灌溉作用。薛所蘊在《重浚余濟河渠記》一文中寫道:“經河內之大衛(wèi)、王亮、葛萬入孟之曲村……而民始獲溉田之益!

  薛所蘊是個孝子,居鄉(xiāng)期間,孝順父母,教育子孫,“抵家日,父母尚無恙,于翕園攜諸弟子侄,唱和以娛親,封資政公,年垂九十乃卒”。

  閑暇時間,薛所蘊尤喜訪親拜友,游覽懷慶府名山大川,并與旅居河內的王鐸一起外出游覽山水,賦詩作文。

  王鐸是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與薛所蘊不僅是姻親關系,且興趣一致,經歷相似,同為“二臣”。薛所蘊與王鐸在河內多游東湖(即天鵝湖)、紫金壇(今沁陽神農山主峰)、臨川寺等,寫下大量詩作,被收入《河內縣志》《懷慶府志》《河南通志》等。其中《紫金壇》一詩寫道:“勝節(jié)登臨最上方,紫金壇頂郁蒼蒼。千盤嵩室三花小,九曲河流一帶黃!

  順治十七年(1660年)春,薛所蘊到衛(wèi)輝府看望摯友孫奇逢,住風景秀麗的百泉,偶在蘇門山亂石中發(fā)現散落的宋代《淳化閣帖》殘石,便花重金購置補刻后運回孟縣收藏,成為稀世珍品,F孟州市博物館保存有30余塊《淳化閣帖》刻石,多為薛所蘊家族舊藏,極具重要文物價值。

  中州大家 懷府留名

  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初六,薛所蘊于孟縣病逝,享年67歲?滴醯勐動嵦嘏商厥箶y禮品到孟縣吊祭。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認為薛所蘊等人先降李自成、后降清朝,大節(jié)有虧,應列入《貳臣傳》。一年之后,乾隆帝又命史官將薛所蘊等人從《貳臣傳》中移出,列入《逆臣傳》,導致乾隆年間的《懷慶府志》《孟縣志》都不敢積極評價薛所蘊的一生功績。

  有道是人過留名,薛所蘊仕途一生,功不可沒,尤其留下的《澹友軒文集》、正續(xù)《槨庵詩集》及《里音正訛》等書卷流行于世。明末清初詩壇盟主、明史館副總裁錢謙益評價薛所蘊詩文:“薛學士桴庵以文學、經濟為一世所宗,而尤喜作詩,其詩渾涵汪汪,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今日之杜少陵也!

  現孟州市河陽街道緱村鎮(zhèn)有薛所蘊故居和薛氏宗祠。其故居為78、80號院,屬清代建筑,坐南向北,原為三進院落,現僅存三進院正房、東西廂房、二進院西廂房和二門門樓。

  薛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1323平方米,坐南朝北,布局完整,由街房、廳房、后樓房組成。祠內現存清康熙六年諭祭碑以及清乾隆、道光年間重修碑刻13通。2021年12月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薛氏宗祠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fā)、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學士薛所蘊情系懷川
    □董沁生
    2025/8/15 11:13:07    來源:焦作晚報

      薛所蘊(1600年~1667年),字子展,明懷慶府孟縣(今孟州)人,明末清初教育家、文學家,“中州詩壇”領軍人物。其17歲中秀才,鄉(xiāng)試中舉后授山西省襄陵縣(今襄汾縣)知縣,因政績突出,崇禎帝親自召見,任其為翰林院檢討、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其曾一度歸降大順政權,后又歸順清朝政府,深受重用,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弘文院學士、禮部右侍郎轉左侍郎、資政大夫等職。回鄉(xiāng)省親及辭官還鄉(xiāng)之后,他捐資修建余濟河。他一生愛好詩文,著作頗豐,有《澹友軒文集》、正續(xù)《槨庵詩集》等書卷流行于世。

      滿腹珠璣 仕途順暢

      薛所蘊世居孟縣城北五緱村,自幼聰明穎悟,四五歲時就喜讀《四書》《五經》等書!睹峡h志》載其:“嘗讀書太行之竹塢,自號行塢,生而夙慧,比長,好學不倦,事親以孝聞!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薛所蘊考中秀才,后鄉(xiāng)試中舉;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及第,遠赴山西省襄陵縣任知縣。襄陵是個千年古縣,為晉襄公陵墓所在地,西漢始置襄陵縣。在知縣任上,薛所蘊恪盡職守,勵精圖治,倡廉潔、保平安、興教育,“操守嚴潔,俸薪外一介不茍取”。1630年,薛所蘊為防范流寇擾城襲民,招募兵丁千余名,備戰(zhàn)訓練,且親率人馬英勇作戰(zhàn),成功擊潰流寇近2000名,誓保城固民安,倍受百姓信任與好評。他還高度重視當地文化教育,開辦學校,培育英才,重修靈光寺并立碑記載!断辶昕h志》載:“靈光寺始建于金皇統(tǒng)年間,由平陽府尹楊伯雄撰寫記文,后由知縣薛所蘊重修,并立有碑文。”

      崇禎六年(1633年),由于政績突出,崇禎帝親自召見薛所蘊,見其行為舉止端正得體、學富五車,便任命為翰林院檢討。臨行前,襄陵百姓難舍難分,熱淚相送。史載:“勤于為政,逾年大治,暨去任,士民建祠,肖像以祀!

      薛所蘊任翰林院檢討時,先后兩次主持禮部會試的錄取工作,均能堅持原則,廣招人才,公平公正,任人唯賢,后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等職,可謂仕途順暢,前途無量。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事變”。在這種變化無常的局勢中,薛所蘊歸降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仍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號召諸生,令多作文字,以待李闖幸學”。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軍攻陷北平,大順政權垮臺,薛所蘊降清。經太師范文程舉薦,恢復其明朝官職;次年升為國子監(jiān)祭酒,主要負責教育漢滿大臣子弟,并開設八旗教習,訓導諸生。

      面對清軍入關與李自成部敗逃后動蕩不安的復雜社會局面,薛所蘊憂國憂民,出謀劃策,建議朝廷“招其卒,收其眾,以紓民難”。順治帝予以采納,馬上招撫改編李際遇、劉洪起等農民起義軍將領,并授予職銜,“將見千里中原,可坐而定”。為保國泰民安,薛所蘊盡顯忠誠,他不畏艱險,親自赴河南說服李際遇的弟弟二撓頭及其部將張陽、劉繼漢等解兵歸服。但清朝統(tǒng)治者歧視漢官,尤其降清人員,譏諷為“貳臣”,薛所蘊一時郁郁不得志,因多招幾名學生,就受到降級處分。更令其氣憤的是,總兵任珍部下有不法行為,順治帝便遷怒于任珍,要將其處死。眾多漢官不服,爭相進諫,直言免死,這更讓順治帝惱怒,懷疑他們“鬻獄”(意為受財枉法、結黨營私),于是當即決意治罪群臣。關鍵時刻,薛所蘊挺身而出,肝膽相照,仗義直言,終促使順治帝迷途知返,看清形勢,不僅赦免眾臣無罪,還免任珍一死。

      故鄉(xiāng)情深 疏河造橋

      清順治四年(1647年),薛所蘊回鄉(xiāng)省親,聞聽地跨孟縣、河內(今沁陽)、濟源,且主要用于孟縣灌溉的余濟河多年失修、河渠淤塞,便決心疏浚河道,造福鄉(xiāng)鄰。為此,他專赴河內柏香鎮(zhèn)拜訪姻親楊挺生。

      柏香鎮(zhèn)與濟源相鄰,楊挺生是原寧夏巡撫、河內名紳楊嗣修之子,其父因捐資修建河內縣城和柏香鎮(zhèn)“善建城”而聞名。楊挺生喜交士人、有政聲,曾任推官,暮年居鄉(xiāng)。因此,薛所蘊特邀楊挺生一起查看位于濟源、河內的余濟河及上游主要水源永利渠,準備從源頭上下功夫進行治理。之后,薛所蘊又親自拜訪原通政使段國璋、原監(jiān)察御史周維新,得到贊同后,立馬組織濟源、河內、孟縣相關人員共同研制疏河計劃,由孟縣負責提交疏浚余濟河方案。經懷慶府批準后,于1647年6月6日正式動工疏河。為保障疏河資金,帶動當地名紳富豪捐資修河,薛所蘊親自帶頭捐贈白銀200兩,修建河渠大橋,上設渡漕,保障了余濟河疏浚工程順利完工,可灌溉河內南部和孟縣北部大多良田。

      清順治七年(1650年),薛所蘊調往順天府任府丞,次年晉太仆寺卿,后又改詹事府詹事,升禮部右侍郎,仍兼學士,后轉左侍郎,晉階資政大夫。

      1657年,薛所蘊辭官還鄉(xiāng),依舊關心余濟河的運轉情況,并與時任孟縣知縣劉木普一起制訂修河計劃,全面整修,保障暢通,充分發(fā)揮余濟河的灌溉作用。薛所蘊在《重浚余濟河渠記》一文中寫道:“經河內之大衛(wèi)、王亮、葛萬入孟之曲村……而民始獲溉田之益!

      薛所蘊是個孝子,居鄉(xiāng)期間,孝順父母,教育子孫,“抵家日,父母尚無恙,于翕園攜諸弟子侄,唱和以娛親,封資政公,年垂九十乃卒”。

      閑暇時間,薛所蘊尤喜訪親拜友,游覽懷慶府名山大川,并與旅居河內的王鐸一起外出游覽山水,賦詩作文。

      王鐸是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與薛所蘊不僅是姻親關系,且興趣一致,經歷相似,同為“二臣”。薛所蘊與王鐸在河內多游東湖(即天鵝湖)、紫金壇(今沁陽神農山主峰)、臨川寺等,寫下大量詩作,被收入《河內縣志》《懷慶府志》《河南通志》等。其中《紫金壇》一詩寫道:“勝節(jié)登臨最上方,紫金壇頂郁蒼蒼。千盤嵩室三花小,九曲河流一帶黃!

      順治十七年(1660年)春,薛所蘊到衛(wèi)輝府看望摯友孫奇逢,住風景秀麗的百泉,偶在蘇門山亂石中發(fā)現散落的宋代《淳化閣帖》殘石,便花重金購置補刻后運回孟縣收藏,成為稀世珍品。現孟州市博物館保存有30余塊《淳化閣帖》刻石,多為薛所蘊家族舊藏,極具重要文物價值。

      中州大家 懷府留名

      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初六,薛所蘊于孟縣病逝,享年67歲?滴醯勐動嵦嘏商厥箶y禮品到孟縣吊祭。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認為薛所蘊等人先降李自成、后降清朝,大節(jié)有虧,應列入《貳臣傳》。一年之后,乾隆帝又命史官將薛所蘊等人從《貳臣傳》中移出,列入《逆臣傳》,導致乾隆年間的《懷慶府志》《孟縣志》都不敢積極評價薛所蘊的一生功績。

      有道是人過留名,薛所蘊仕途一生,功不可沒,尤其留下的《澹友軒文集》、正續(xù)《槨庵詩集》及《里音正訛》等書卷流行于世。明末清初詩壇盟主、明史館副總裁錢謙益評價薛所蘊詩文:“薛學士桴庵以文學、經濟為一世所宗,而尤喜作詩,其詩渾涵汪汪,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今日之杜少陵也!

      現孟州市河陽街道緱村鎮(zhèn)有薛所蘊故居和薛氏宗祠。其故居為78、80號院,屬清代建筑,坐南向北,原為三進院落,現僅存三進院正房、東西廂房、二進院西廂房和二門門樓。

      薛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1323平方米,坐南朝北,布局完整,由街房、廳房、后樓房組成。祠內現存清康熙六年諭祭碑以及清乾隆、道光年間重修碑刻13通。2021年12月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薛氏宗祠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yè)·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