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和韩国理论片看看_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月_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_日a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xié)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新華述評|從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看“必然走自己的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二
更新時間:2023-6-13 14:31:0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 題:從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看“必然走自己的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二

新華社記者高蕾、孫少龍、董博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在近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關鍵詞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統(tǒng)、精準的總結、提煉。其中,“連續(xù)性”居于首位。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讀懂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古老國度的現實邏輯,唯有置身時間長河,深刻把握其歷史邏輯;傳承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xù)至今、從未中斷的悠久文明,唯有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決定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fā)展歷程。續(xù)寫中華文明壯美華章,更需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來到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這條路,接續(xù)著民族復興的希望和夢想。

2021年7月1日,天安門廣場紅旗獵獵。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一個悠久的文明,更懂得復興的意義;一個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民族,更渴望復興的榮光。

為了實現復興夢想,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更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這條路,浸潤著古老民族的理念和智慧。

“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狈_《共產黨宣言》,對未來社會的描述令人神往。這個目標與數千年前來自東方的暢想不謀而合:“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社會主義的神髓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得到滋養(yǎng)、生長。

習近平總書記一語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

道路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文化的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也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時代新鮮血液、蓬勃活力。

“要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經植根于中華大地,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

沿著這條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譜系蔚為大觀,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獲得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

“古人講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在當代中國,沒有黨的領導,這個是做不到的!绷暯娇倳浛v觀中華文明史,道出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的深厚文化土壤。

承古拓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yǎng)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秉持“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等精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定分止爭;

吸納“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等理念,生態(tài)文明制度體系日趨健全;

汲取“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智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不斷完善……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汲取中華文明精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擁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

沿著這條路,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路徑日益清晰,為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滾滾黃河,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血脈。觀黃河而知中國。

2023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考察調研當地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等情況,叮囑“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

中華文明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智慧。如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與“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宏偉展望相得益彰;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施政理念,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連貫一致;

對厚德載物、講信修睦的不懈追求,為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提供價值支撐;

傳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中華民族致力于“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的文化基因清晰呈現。

因中華文明而擁有深厚底蘊的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

沿著這條路,中國精神煥發(fā)新的時代光芒,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擁有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綠樹婆娑的北大校園,在同師生座談時鄭重指出: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

“富強、民主”連通“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民為貴”的質樸理想;

“愛國、敬業(yè)”汲取“丹心報國”“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誠信、友善”吸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代智慧……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傳統(tǒng)文化內涵創(chuàng)造性凝結于核心價值觀中,并使其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為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

“我們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xù)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文明再次來到新的發(fā)展關口。

新征程上,繼續(xù)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四川眉山,三蘇祠。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實地考察!耙坏嗡梢砸娞枺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笨倳浬钣懈杏|地說。

從文化自信,總書記又談到道路自信:“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文明歷史的深厚底蘊,我們帶領人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望來時路,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中華文脈如浩浩江河,滋養(yǎng)泱泱華夏,為中華兒女堅定文化自信筑就堅實基礎。

向新征程,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進人們心中,文化自信在億萬人民心中不斷升騰。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xù)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

2014年3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習近平總書記對文明傳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的闡釋,浸潤著深沉思考。

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創(chuàng)新精神。哲學家馮友蘭曾寫道:“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

當北京冬奧會在二十四節(jié)氣倒計時里迎來驚艷開端,以“折柳”寄托惜別懷遠之情,賡續(xù)五千多年的中華文脈匯入新時代澎湃洪流;當“北斗”閃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古老傳說因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

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chuàng)新,中華文明必將綿延不絕。

新征程上,繼續(xù)走好自己的路,要做到居安思危,堅持底線思維。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歷經磨難依然成長壯大、飽受挑戰(zhàn)依舊生生不息,始終保有憂患意識,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載而不斷絕的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在重要的歷史機遇期,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不斷強化底線思維,更好統(tǒng)籌發(fā)展與安全,才能有效馴服“灰犀!薄⑶袑嵎婪丁昂谔禊Z”,推動“中國號”巨輪行穩(wěn)致遠。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

2023年5月,中國與中亞五國領導人“長安復攜手”。在贈送給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何尊”。西周何尊銘文“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迄今發(fā)現的最早來源。

從青銅之韻,到漢唐氣象,再到今天的大國風范,一個文明悠長、日新月異的中國,正堅定走在自己開辟的大道上,精神昂揚。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fā)、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lián)系本網申領稿酬。


新華述評|從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看“必然走自己的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二
2023-6-13 14:31:0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 題:從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看“必然走自己的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二

新華社記者高蕾、孫少龍、董博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在近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關鍵詞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統(tǒng)、精準的總結、提煉。其中,“連續(xù)性”居于首位。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讀懂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古老國度的現實邏輯,唯有置身時間長河,深刻把握其歷史邏輯;傳承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xù)至今、從未中斷的悠久文明,唯有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決定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fā)展歷程。續(xù)寫中華文明壯美華章,更需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來到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這條路,接續(xù)著民族復興的希望和夢想。

2021年7月1日,天安門廣場紅旗獵獵。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一個悠久的文明,更懂得復興的意義;一個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民族,更渴望復興的榮光。

為了實現復興夢想,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更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這條路,浸潤著古老民族的理念和智慧。

“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狈_《共產黨宣言》,對未來社會的描述令人神往。這個目標與數千年前來自東方的暢想不謀而合:“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社會主義的神髓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得到滋養(yǎng)、生長。

習近平總書記一語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

道路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文化的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也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時代新鮮血液、蓬勃活力。

“要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經植根于中華大地,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

沿著這條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譜系蔚為大觀,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獲得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

“古人講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在當代中國,沒有黨的領導,這個是做不到的!绷暯娇倳浛v觀中華文明史,道出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的深厚文化土壤。

承古拓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yǎng)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秉持“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等精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定分止爭;

吸納“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等理念,生態(tài)文明制度體系日趨健全;

汲取“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智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不斷完善……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汲取中華文明精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擁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

沿著這條路,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路徑日益清晰,為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滾滾黃河,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血脈。觀黃河而知中國。

2023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考察調研當地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等情況,叮囑“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

中華文明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智慧。如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與“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宏偉展望相得益彰;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施政理念,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連貫一致;

對厚德載物、講信修睦的不懈追求,為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提供價值支撐;

傳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中華民族致力于“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的文化基因清晰呈現。

因中華文明而擁有深厚底蘊的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

沿著這條路,中國精神煥發(fā)新的時代光芒,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擁有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綠樹婆娑的北大校園,在同師生座談時鄭重指出: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

“富強、民主”連通“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民為貴”的質樸理想;

“愛國、敬業(yè)”汲取“丹心報國”“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誠信、友善”吸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代智慧……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傳統(tǒng)文化內涵創(chuàng)造性凝結于核心價值觀中,并使其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為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

“我們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xù)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文明再次來到新的發(fā)展關口。

新征程上,繼續(xù)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四川眉山,三蘇祠。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實地考察!耙坏嗡梢砸娞枺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

從文化自信,總書記又談到道路自信:“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文明歷史的深厚底蘊,我們帶領人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望來時路,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中華文脈如浩浩江河,滋養(yǎng)泱泱華夏,為中華兒女堅定文化自信筑就堅實基礎。

向新征程,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進人們心中,文化自信在億萬人民心中不斷升騰。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xù)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

2014年3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習近平總書記對文明傳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的闡釋,浸潤著深沉思考。

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創(chuàng)新精神。哲學家馮友蘭曾寫道:“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

當北京冬奧會在二十四節(jié)氣倒計時里迎來驚艷開端,以“折柳”寄托惜別懷遠之情,賡續(xù)五千多年的中華文脈匯入新時代澎湃洪流;當“北斗”閃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古老傳說因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

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chuàng)新,中華文明必將綿延不絕。

新征程上,繼續(xù)走好自己的路,要做到居安思危,堅持底線思維。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歷經磨難依然成長壯大、飽受挑戰(zhàn)依舊生生不息,始終保有憂患意識,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載而不斷絕的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在重要的歷史機遇期,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不斷強化底線思維,更好統(tǒng)籌發(fā)展與安全,才能有效馴服“灰犀!薄⑶袑嵎婪丁昂谔禊Z”,推動“中國號”巨輪行穩(wěn)致遠。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

2023年5月,中國與中亞五國領導人“長安復攜手”。在贈送給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何尊”。西周何尊銘文“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迄今發(fā)現的最早來源。

從青銅之韻,到漢唐氣象,再到今天的大國風范,一個文明悠長、日新月異的中國,正堅定走在自己開辟的大道上,精神昂揚。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yè)·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